世界是部金融史-內容及讀後感

現在的世界為何是這樣?美國為何如此強大?”銀行是怎麼來的?”。


金融跟國家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政權的穩固有相當大的程度取決於國內經濟,身為一個經濟學專業的人員,讀了許多理論也看了不少經濟類的書籍,但總覺得依舊沒有融會貫通,有些問題一直浮在腦中,例如”現在的世界為何是這樣?”、”美國為何如此強大?”、”銀行是怎麼來的?”。

其中歐美與亞洲最大的分水嶺就是工業革命,然而為何當時強大的中國沒有發生工業革命而是歐洲先發生,工業革命又是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這些都是很大很大的問題,原因可以涉及到民族、文化、制度、世界各國外交角力,每一個角度都可以是N本書。但若要快速全面對上述問題有一個大概的輪廓的話,這本世界是部金融史是非常值得一讀。本書的編輯以時間軸為綱,所以越前面章節對我來說最難,需要一些想像力,畢竟雅典或羅馬時代跟現在生活模式差太多了,但也同時是最值得閱讀的部份(就是不熟悉的東西才需要藉由閱讀來了解)

本書在我印象中有幾點滿有共鳴,其中一個就是增加教育支出(強調教育的重要)。讓我想到經濟學的人力資本理論human capital,當初在念這個theory時覺得也還好,不過就是把L改成H,但仔細想想真是很了不起的理論。經濟學之所以不能成為科學就是因為不像物理學有一個永遠不變的定律,但同時也是因為這樣才有趣。其實經濟學核心內涵是要解釋人類的選擇(不是什麼解釋或預估經濟狀況),而要達成這點必須要有透徹的觀察力,光是把L改成H就是個了不起的觀察。

另外也讓我聯想到台灣的創新能力,我認為台灣人完全不缺乏創新,反倒是政府的教育制度及政策非常顧忌,例如不時會看到報導標題寫什麼”人工智能取代人類造成勞工面臨失業危機”這種毫無邏輯的話,綜觀歷史,兩次工業革命造成的都是產業的升級&轉型,只是在當下的人不容易想像會是怎樣的轉型模式罷了。汽車取代馬車、電燈取代鯨魚油燈都是例子(捕鯨魚油可以看電影-白鯨傳奇),勞工只是失去了這個行業,但不表示不能進入新產業,況且危險工作由機器取代,勞工職場風險下降,這不是個很棒的正面福利嗎?

另一個想提的是政治,印象之前看過一本書是說蔣介石之所以這麼快速失去大陸很大很主要的因素是因為國內經濟混亂失去民心,1911年中華民國建國,此時期為一個國際化世界的初期,國際金融大量交易,然而又處於一個初期,所以很多制度尚待建立。透過對照可以知道該期間歐美金融發生了許多大事,包含最有名的美國經濟大蕭條(1929–1933),國際金融制度的建立,英鎊與美元爭取為國際貨幣的角力,到後面金本位制度( Goldstandard)建立到瓦解,幅動匯率…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真的是一個混亂的世界

Anyway,這本書格局很大,聯想了很多但腦袋還有點雜亂,我會看第二次第三次,希望下次可以更有系統的介紹出來。

優點:

  • 快速了解世界經濟發展史
  • 非翻譯書籍且文字淺白非教科書的說教,很容易閱讀

缺點:

  • 作者為中國人,某些觀點頗共產主義,未必會同意,但多看看不同觀點也不錯
  • 太簡短,感興趣的還想再深入了解就結束了

歡迎分享你的心得

🙌 你是數據分析新手嗎?入行必學SQL課程由此開始 >>>

X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