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傳』讀後感:騰訊視角下的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史

\"Image

第一次接觸到騰訊的產品是在2013年的微信,而2011到2014 年的3 年,對於中國互聯網的大戲台而言, 是屬於微信的“ 獨舞者時代”: 它從無到有, 平地而起,以令人咋舌的狂飆姿態成為影響力最大的社交工具明星。

微信的公眾號以去平台化的方式, 讓媒體人和商家獲得了在社交環境下的垂直深入;微信近年的小程序也一在改變大陸線下線上的模式。

然而,對騰訊的了解,也僅止於微信,但仔細觀察,會驚訝的發現發現騰訊的產品及服務也是包山包海,連王者榮耀(大陸版的傳說對決)也是騰訊的。

阿里巴巴的故事、馬雲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相對起來,騰訊實在太低調了。究竟騰訊是如何起家?如何成長成如今的巨頭?馬化騰對互聯網是怎樣的想法?

作者吳曉波的敘事手法非常吸引人,儘管騰訊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沒有非常詳細的記錄,但是作者用自己獨特的視角、手法和解析方式,通過採訪等一系列信息收集、整理,為我們呈現出了騰訊公司從起步、發展、陷入危機等等引人入勝的場景。

對我來說,這本書不僅僅是騰訊史,可以說是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史


在互聯網史上,1998–1999年是一個神秘的時期。錯過了這一段,就等同於錯過了一個世代

在美國,AOL收購網景、微軟發布Windows 98 ,Jobs重回Apple發布iMac。Yahoo楊致遠如日中天,Google成立。而中國的門戶時代到來,搜狐、新浪、網易三巨頭統治中國互聯網的前10年。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李彥宏回國創立百度。

騰訊無疑是最不起眼的,不屬於門戶、電子商務、搜索…

  1. 最吸引我的主要是2011年以前的事件,包含騰訊的前身、騰訊的創業危機、騰訊qq的創辦、QQ空間的成功、從遊戲找到另一個增長點、三戰51、msn事件、3Q大戰、馬化騰的產品思維。尤其是騰訊創辦的前兩年,非常有戲劇化,馬化騰甚至想賣掉公司,還以公司桌椅作為公司的評估標準

2. 騰訊帝國的基礎是從OICQ開始,是一款看上去源自ICQ,其實更屬於中國用戶的產品。它們的思考出發點均非技術的革命性突破而是客戶的點滴體驗

3. 10 多萬家大大小小的網吧,正是中國互聯網的基礎盤。 “ 得網吧者得 天下”,在很長 一段時間裡是一個從不被公開討論的秘密,如果你的產品不能出現在那10多萬家網吧的桌面上,那是在自娛自樂

4. 騰訊與其他公司競爭的詳細描述都能在書中看到,在互聯網競爭的世界,是一連串競爭行動的發起與回應的過程

5. 找到了不同於美國的生存和營利模式,雖然產品或服務的推出即便不是先行者,但是卻可以以後發者的姿態超越對手。書中提及,若說美國人總在想如何改變世界,那中國人想的更多的是如何適應正在改變中的世界,他們更樂意改變自己的生活

6. 達到今日的騰訊,並不是一條直線的康莊大道,書的內容提到"在所有的商業故事裡,運氣是最神秘的一部份,幾乎有一半的創業者死在運氣這件事上,而且,你無法解釋"

7. 關於天時地利人和:中國改革開放程度開始加深,港商開始投資內地,深圳一夜崛起,這是天時;靠近香港,比如李嘉誠兒子投資騰訊,救了騰訊一命,恰好躲過dot-com bubble,這是這是地利;劉熾平的加盟(【馬化騰背後男人】二把手劉熾平 身家200億打工皇帝),如虎添翼,讓騰訊有了發展的戰略和未來規劃,這是這是人和。

在某一場景下的用戶體驗是一 款互聯網產品能否成功的關鍵,而不是其他。

-張小龍

微信與當年QQ的成功有很多的相似性,這也可以說是一種“ 騰訊基因” 吧。( 我們)所要思考的是,為什麼 QQ 成功了,而 ICQ卻死掉了,微信走紅了,kik卻默默無聞。

對於一個應用性的社交工具,其核心的價值是用戶體驗。就好像你所看到的,微信的很多功能都在其他軟件工具上出現過。比如,“ 搖一搖” 最早出現在Bump上,這個軟件是讓兩個人碰一下手機來交換名片,在中國並沒有人知道這個軟件,而我們把它移植到微信中,第一個月的使用量就超過了一個億; 語音通話功能早在2004年前後就成熟了,但也是在微信上才被徹底引爆的。

因此說,在某一場景下的用戶體驗是一 款互聯網產品能否成功的關鍵,而不是其他。

歡迎分享你的心得

🙌 你是數據分析新手嗎?入行必學SQL課程由此開始 >>>

X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