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修的死亡學分》讀後心得

李開復-我修的死亡學分
  • 作者:李開復
  • 推薦指數:五星

讀書打卡是2023年的個人OKR,如果你希望第一時間收到我的讀書心得,邀請你追蹤臉書粉絲頁、訂閱本站電子報!(日常生活與工作歷程分享都在 IG、限動:@andyrockdata)

1/Day1

2023年的第【011】篇讀書筆記,開始讀一本新書《我修的死亡學分》,看完第一部分-「與死亡交手」

在上一篇讀書筆記,我說要對閱讀清單重新排序一下,看了看書架於是選擇了這本書。
本書作者是李開復,在數據圈(AI的書籍)跟新創圈(創新工場)相當有影響力。這本書是在講他突然發現自己罹患淋巴癌之後的種種心路歷程。

其實在2015年時就知道這本書,當時也有看了紀錄片,但一直沒有拿起書翻閱。

張大姐生活規律、飲食清淡,也沒有家族病史,只是心血來潮去做一次健康檢查,就發現是末期了,真是太可怕了

這也是李開復被老婆強迫去健康檢查,然後發現自己罹患淋巴癌的的開端。

我一直覺得自己身體不錯(從檢查報告也確實如此) 所以滿不喜歡做體檢。
但我從大學起的作息就其實滿不正常的,尤其是研究所面臨到論文壓力,熬夜或日夜顛倒更是家常便飯。

我在想如果我換做我,也會是老婆某天逼著我去做健康檢查發現的吧?(例如最近就逼我去看牙醫)

健康很重要,這是老生常談我想大家都知道!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的第三篇演講也提到了他被診斷出胰藏癌,延伸出“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但說真的,“死” 這件事離我太遠、太難想像,所以對於”健康很重要”就僅是知道。

李開復在書中很詳細的描述了這段過程,冷靜的寫著自己的遺囑、人工血管、化療的過程、病急亂投醫的嘗試偏門的療法…過程中的懷疑、憤怒、恐懼、焦慮各種情緒。

這段“寫實”的內容補充了『知道』 到『深刻知道』的GAP。

雖然現在有不少壓力、不少事情要去克服,但相比上面的場景,至少打怪難度還沒到這麼高
至少也開始重回健身房了,雖然達成率還要在improve(2月達成率60%)

如果不是因為癌症,我可能會循著過去的慣性繼續往下走,也許我可以獲取更優渥的名利地位、創造更多成功故事,如今,癌症把我硬生生推到生死線上,我才終於看清楚這一切

有些人問我為什麼回來台灣?

我還是沒法一句話回答這問題,因為這決定確實非常困難!

在外地”拼命”也有5年了,而這緊湊的生活也確實很精彩,混的也不算差,但我也知道自己還沒達到當初的期望。

疫情這三年,好像沒什麼變化、又好像變化很大。社會環境、家庭、人生階段都在這時期發生了轉換。

雖然工作仍舊是我的重心,但也開始有更多事情會插隊進來,逼著我列入綜合考慮。
我想,不一定要凱旋才能歸來,是吧?

2/Day2

2023年的第【012】篇讀書筆記,繼續讀《我修的死亡學分》,看完第二部-「病中覺悟」

這篇主要在說自己過去的人生信念,以及經歷了罹癌後對信念的新體悟
內容多了宗教色彩,當然人生哲學離不開宗教。

▍感恩:各種緣分和偶遇都值得珍惜

『最大化影響力、世界因我而不同』
『做最好的自己,讓自己每天比昨天更進步』

這是李開復過去的人生信仰。

身為理工科背景,他透過因果邏輯、結果導向來量化效益、排序優先級;例如要見什麼人、參加什麼演講、微博要發多少文,並自詡為多麼會善用時間

因為生病他被迫慢下來,思考『生命只剩100天』的事,結果以往拼命爭取的反而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那些與家人、朋友的回憶。

跟星雲法師對談,他開始理解「很多看似無意義的事,未必是沒有意義的;而且生命的意義,也沒法稱斤稱兩、精準計算」

反思自己,我承認我沒這麼高境界,李開復描述的生活模式正是我現在的人生模型
為了自身的期望,又經歷中國的洗禮,具有狼性不是很理所當然嗎
所以我也很難靜下心去感受生活周遭的環境、親友的小確幸

例如出遊,老婆總是會想到要給誰買點什麼禮物
我會想:他喜歡這個嗎?不喜歡不就讓費錢浪費精力嗎?

『我不要把腦力花在這種事情上』

但我也開始有認知了,嘗試不這麼排斥、去理解這種思考模式
這就是一個心意

記得看過一篇文章,大概是說父母還可以活多少年?
以20年來算還有7300天,似乎也不少
但我們多久跟他們見面?一年或半年一次?那麼其實也就不到50次

▍更從容和自己競爭 (Stay hungry,Stay foolish)

那麼,過往的信念被顛覆了嗎?

他的思考是,這兩句話沒有不對,只是把美好的期許,過成了朝夕必爭的生活方式。
『體驗人生,相信感覺,追隨你心,世界將更好』但不必衡量影響力,因為人太渺小了
『體驗世界,提升自己,讓自己更有經驗和智慧』但不必衡量每天的進步,小心潛在的競爭心態

3/Day3

2023年的第【013】篇讀書筆記,繼續讀《我修的死亡學分》,看完第三部跟第四部-「最有價值的人生」及「健康,我對自己的承諾」

這兩章李開復分享了經歷了癌症後,他的心境轉變,如何享受身邊的美好小事、如何平衡工作跟家庭、如何管理自己的健康。

也描述了之前他的日常生活,讓我感受到了非一般人的境界(自嘆不如)。例如一天可以喝上6、7杯咖啡(甚至吃咖啡因丸)、睡覺靠安眠藥,一整天不吃或是暴飲暴食

▍不要成為緊急的奴隸

資源有限,時間更有排他性,許多人也明白,我們應該多做“重要”的事,但這邊有個誤區:

  • 人的慣性會先做緊急的事
  • 我們不見得清楚什麼事情是\”重要\”

在工作中的任務,例如Jira或是各種需求單的處理都是在排優先級
具體的任務外,再大一點,例如同事關係、流程建設、跨部門溝通、推動節奏…各種面向也是要做優先級排序

這些都是在職場的領域,我們通常可以有戰略目標遵循,什麼事情重要還好衡量一點

那麼再往大一點,對於自己,除了工作外,又多了家庭、朋友、健康、公益各種維度
困難的就是,我們到底要什麼?往往是\”當局者迷\”

強如李開復,也是在這時期才開始更好的分配佔比給工作、公益、家人朋友

那麼,這要怎麼做到?也沒想到什麼高深的模式

  • 定期跟自己對話、把想法寫起來、總結、回顧、調整(類似PDCA)
  • 接受有捨有得,認知到我們就是普通人

▍健康是需要學習的

學校教了我們很多知識,但卻比較缺少長期的能力。
如果問我我希望學生時期我能學到什麼,我想 “健康” 跟”溝通”的相關知識會是我特別想學的

健康,例如最近我在學的有:

  • 如何正確的坐姿、鍵盤、電腦、辦公桌、椅子之間的距離
  • 是不是有確實讓腦袋休息?什麼是正確的放鬆?如何做?
  • 飲食的態度
  • 如何有優質的睡眠
  • 如何制定好的運動計畫

推薦最近滿喜歡的科學健身youtube頻道:shuaisoserious

4/Day4

2023年的第【014】篇讀書筆記,看完《我修的死亡學分》,第五部-家人,教我懂愛。

我學會了感激,對那些我從前習以為常的東西懷有真正的感激

這章主要是李開復在描述自己的家庭:爸、媽、老婆、小孩、姊姊

幾乎都算是滿日常的場景,偏偏滿很衝擊力
來回看了幾次,每次都有些難以平復,現在打字時仍然如此

▍愛情做為婚姻的基礎、婚姻作為愛情的見證

老李(指導教授)跟師母兩人之間的相處一直是我心中的楷模,師母也是一位相處一秒就能感受到睿智的氣場;導生聚餐時,我知道了,他們是在國外念博班時結婚,為了讓老李獲得學位,師母放棄自己可能的學位,全力支持老李,兩人渡過了一段靠獎學金、打工度日養小孩的日子,經濟非常拮据。李開復跟他老婆也是相似的場景

我雖然沒有這樣的經歷,但老婆也是離開了熟悉的環境、跟著我在台北租房、熟悉一個陌生的台北;換一個城市對我沒什麼,但對某些人而言等於連根拔起,失去了原有的人事物

但幸運的是,我有一生可以做好

▍同理心

我的覆盤也會有“本月有沒有珍惜的3件事”
但大多時候我絞盡腦汁都寫不太出來

我想是我分不清“珍惜”、“印象深刻”、跟“大事件”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我精力都放在我認為的『大事』
老婆跟我個性就是滿相反的(好聽說法是互補),有時候(大多數)我會覺得碎碎念,這點小事有什麼好在意的

但我想每個人對於大事、小事的定義都不同
我的大事,可能是他的小事,我的小事,可能是他的大事

應該要更多的放下這偏執,嘗試多體會、多感受(同理心)

▍感激

從大方向來看,這樣的書名內容不外乎就是生命經過萃煉之後的大徹大悟,諸如此類的老生常談。然而,這本書真正的內涵,卻不僅止於老生常談這麼簡單。

這些年看書都是有“目的”,很久沒有看這種課外讀物
感激李開復透過這本書分享了很多私人事情跟想法,也感激自己有機會翻閱這本書

衷心企盼讀者從中有所收穫,不需補修死亡學分,就能明白什麼是自己最該追尋的,能夠自我實現,擁有理想的人生

歡迎分享你的心得

🙌 你是數據分析新手嗎?入行必學SQL課程由此開始 >>>

X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