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2021年的規劃-規模 VS 生態 VS 商業化

發了2020年的總結後,經過將近一個月思考,來聊聊2021年的一些想法。

做產品都會面臨三件事:規模 、生態、 商業化,以我為例,來Review這三件事的話

  1. 規模:主要是關注的讀者數量,內容的數量
  2. 生態:一個是內容的質量 、一個是跟用戶的互動
  3. 商業化:顧名思義,就是可以從中獲得金錢的報酬

這三者並不是並不是割裂的,三者相互殘繞很深。說說目前規劃的想法

一、說TA關注的議題

以往的文章,我主要側重知識的分享,內容的生產大致有以下:

  1. 預計自己最近幾個月要做什麼,就先學習,先看書,先查文章,會有一些聚合型的內容
  2. 工作上我正在做什麼事,根據實踐的經驗做總結
  3. 實踐的過程,發生了什麼事?我是怎麼解決的?(或是怎麼發現的?) 紀錄自己實踐的過程

可以發現,內容大多都是從我自己的方向出發,而我自己在職場經歷又相對”資深”,對於想更加了解數據分析的用戶來說,這些內容未必是真的能解決他的問題。

因此,2021年,我想更多的重視畢業生/初入職場的新人關心的話題,期待可以從更大範圍的層面做產出。

二、多平台經營

目前大宗平台是在medium,渠道單一,且從流量以及互動來考量,都不是個很好的選擇。

因此打算在臉書粉絲團、臉書社群、個人網站、podcast跟Youtube上都能同時有所發力。聲音、影片,可以讓人更接近,臉書可以讓彼此的連結更深。

除了個人Blog以外,各平台的ID都會用@andyrockdata

目前的規劃大概如下:

  1. medium&個人部落格:深度內容仍然以文字記錄比較適合,我還是需要一個平台能記錄自己的工作,所以基本維持現狀,老朋友可以持續關注。
  2. YouTube&podcast:一篇長文寫出來,觀眾可能根本讀不完,也沒有耐心讀,問題是來自於人對於閱讀文字的吸收程度大大低於聲音及影像。所以這兩個渠道,會以更廣泛的內容為主,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畢業生/初入職場的新人關心的話題。也想請以前一起工作的數據分析師、對接過的產品經理等,以第三方角度聊聊對數據分析的看法。
  3. 臉書粉專/IG:將深度內容轉成友好的圖文內容,亦或是工作上好玩的、一些還沒成體系的零散思考等
  4. 臉書社群:希望可以增加用戶之間的互動,當然這部分已經有不少很優質的社團了,但從讓彼此更緊密的角度出發,我想也是一個需要的平台。

說一下取名(取名真的好困難),參照了我滿喜歡的頻道<有讚說>跟<李自然說>,我叫邱國欣,就用<國欣說>吧。

但我還希望能跟數據掛勾一下,之前用了Love from data,這名字我還挺喜歡的。但三個單字且有L這音,我發音有點難。

在心中思思念念,昨天想到”Rock data”,好發音以外,也符合我這個被數據分析耽誤的吉他手….

三、商業化

對於議題以及平台的拓展,對應了規模及生態的思考,接下來單獨說說商業化。

關於個人IP,個人品牌的議題近年真的很盛行,打造的成功,可以透過演講、專欄、業配、廣告等方式賺取業報酬。其實滿羨慕的…

但如果一開始就朝這目標去,有興趣的的事情也會變質,變的不好玩了。因此上述的變現,並不會是我現階段特別關注的目標。

但有一個目標是我正認真在進行,就是Hohow線上課程。它可以滿足變現這件事,也可以讓數據從業者獲得必要知識。

過程中遇到不少我難以克服的問題,尤其是大數據環境的搭建,藉著專業朋友的幫忙都逐漸克服。今年年中以前就會公開,大家可以期待一下(先把預告放出來,push自己)

四、總結

最後,聊一下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問題。我會把前面提到的東西定義為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沒有做這些事情,我在晚上下班和周六日也是一晃就過了。今年想把不太重要的事情拋棄,把精力放在產出上

想想初衷:讓有興趣從事數據分析的人,能夠更了解這行業

兩年前如果跟我說,我會固定寫文章,我會說:別鬧了。

一年前如果跟我說,我會開課程,我會說:別鬧了

半年前如果你跟我說,我會搞錄音錄影,我會說:別鬧了

身為一個新手,也不確定這種策略如何,如果大家有其他的建議,歡迎指點。

\"\"

在〈聊聊2021年的規劃-規模 VS 生態 VS 商業化〉中有 1 則留言

  1. 自動引用通知: 2021時間進度條來到了25%,今年目標的進度如何? – 國欣說. Rock Data

歡迎分享你的心得

🙌 你是數據分析新手嗎?入行必學SQL課程由此開始 >>>

X
Scroll to Top